首页 >  深度 >  详情

当前观点: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首批援外队员讲述仁心无疆

2023-02-23 13:24:08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实习记者 柴嵘


(资料图)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起,我国已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本市有多支援外医疗队是这支队伍里的“前锋部队”。当年,代表祖国首次踏上援外征途的他们,白衣执甲、救死扶伤,打通生命之路,搭建中外友谊的桥梁,打出“中国医生”的金字名片。今天,记者追访了多位首批援外队员,虽然他们援外的地点和时间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有一段有温度的往事。

首批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医疗队出征

“用我们的医术造福非洲人民,去和他们交朋友!”

许政刚是北京同仁医院的退休大夫,今年89岁。他曾经是我国首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的队长。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援外的点点滴滴,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1968年,许政刚在援几医疗队的出征仪式上,振臂一呼:“用我们的医术造福非洲人民,去和他们交朋友!”那时,包括许政刚在所有队员都没有去过几内亚,只知道这是一个遥远的、说着法语的西非国家。但所有队员心中立下坚定信念——义无反顾扎根两年半,尽可能多的救治病患。

路途跨越半个地球。援几医疗队从北京乘火车出发,整整7个昼夜,抵达莫斯科,再转乘飞机飞往几内亚。尽管此前早已做好心理准备,然而,真正踏上几内亚土地的那一刻,许政刚和队员们还是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环境确实很艰苦,家家户户基本住在草棚里,里面连生火做饭的地方也找不到,仅有一把椅子、一张床铺在地上,更别提有自来水了。”许政刚回忆,很多队员都染上了当地流行的恶性疟疾。

没有菜吃,那就自己种;没有水喝,那就自己挑;感染疟疾,那就自己治……队员们咬着牙扛过来。不过这些都是他们的秘密。许政刚笑着回忆:“那会儿,每个月我会给爱人写一封信。但我不想让她太担心,信中报喜不报忧,说‘在这儿一切都好,请你放心’。”

援几医疗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当地极其落后的医疗水平。当地不仅缺少专业的医护队伍,医院必要的设备和药品同样一无所有,手术室甚至没有安装无影灯,做手术要用手电照。许政刚说:“但我们没有打退堂鼓。当时大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别人艰苦,我们的援助才显得更有意义。”

许政刚和队员几乎24小时“连轴转”。每个援几医疗队队员每天都接待一两百名患者,还要每周开车下乡义诊,全年无休。

“自第一批援几医疗队开始,‘中国医生’的美名享誉整个几内亚。当地有的老百姓还为孩子起名‘西诺瓦’,就是法文‘中国人’的意思。”许政刚自豪地说,医疗队即将离开几内亚时,当地百姓沿途排队相送,并用法语喊出“中国万岁”。

中国医术在他乡落地生花

布基纳法索是地处非洲西部沃尔特河上游的内陆国。2018年7月,时任世纪坛医院医务处处长的王勇,带领我国复派首批援助布基纳法索医疗队,抵达该国首都瓦加杜古。这支队伍里有9名该院的内、外科专家和1名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专家。

首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队员出发仪式

首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队员

医疗资源匮乏是布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心病,该国平均每3万人只拥有1名医生,每1823人仅拥有1张病床。援布医疗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6个月时间,帮助当地医院培训医护人员,更新医疗设备。由于是首批援布医疗队,没有先例可供参考,王勇决定带领队伍摸着石头过河,在实战中“授人以渔”,提高当地医疗水平。

为帮助当地的唐加多戈医院培训医护人员,医疗队队员亲自上阵示范,手把手教学,以最直接、最清晰的方式传授中国医术。唐加多戈医院医生卡里姆与医疗队队员方秀统初次见面,就紧紧攥住方秀统的手,表示希望拜师学艺。

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与当地医生交流

一次,卡里姆接诊了一名脊柱高位骨折脱位的青年患者,手术难度极大。作为骨科医生,方秀统主动施以援手,教卡里姆研究患者的医学影像资料,并合作完成持续近4个小时的手术。此后,每周两人出门诊时,如何治疗,用什么药,方秀统都毫无保留分享经验。“他悟性很好,在我们回国前1个月,已经可以出师了。”谈起这位“洋学生”,方秀统印象深刻。

6个月时间,援布医疗队在当地开创了高龄胰腺肿瘤患者微创手术,建立了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推进了多地“光明行”眼科义诊活动,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援助。同时,援布医疗队为布国多家医院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医疗人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中国医术在他乡落地生花。

“了解到布国开展腹腔镜辅助手术面临巨大困难,2018年10月份,我们专门为唐加多戈医院捐赠了包括超声刀在内的多款中国产医疗设备。”王勇介绍,1个月后,医疗队专家使用国产设备为一名70岁老龄的男性胰腺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大获成功。参与手术和台下观摩的布国医生对国产腹腔镜器材的优异性能由衷地佩服,“中国制造”从此也成为他们眼中信得过的医疗设备。

“我们不仅代表中国医生,更代表着中国形象”

2014年8月,我国首批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医疗队从北京出发,开启了为期半年的援助任务。特国政府希望通过援特医疗队的帮助,提升圣费尔南多总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首批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医疗队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这个加勒比海地区的岛国,我们和当地的医护人员对彼此都知之甚少。”援特医疗队队长、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坦言,由于前期信息沟通不畅,双方缺乏了解,起初,特国医生并不是特别欢迎医疗队的到来。“他们的医生认为医院也不缺技术,所以开始没有给医疗队分配重要任务。”

张鸿祺决定自己带领团队寻找突破口。他敏锐地察觉到,圣费尔南多总医院急诊科的一位年轻大夫,虽然医术一般,但是个十足的“热心肠”,平时最爱与人交际。于是,张鸿祺就请他担任住院医师。1个月时间内,通过这名年轻医生,张鸿祺结识了该院所有的医护人员,整个援特医疗队在当地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

但该院的医生们对援特医疗队的水平仍心存疑虑,一次意外,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看法。一天下午,接诊室内,一名脑出血的患者痛苦呻吟。“这是动脉瘤破裂出血,赶紧抢救!”数十年的行医经验告诉张鸿祺,患者必须马上手术,否则随时有生命危险。但该院没有处理过类似的病人,也没有检查病情的DSA(血管造影)设备和进行手术的条件,当地医生只能推辞称治不了。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排除万难也要治。”张鸿祺态度坚决。他和医疗队通过大使馆,联系当地卫生局,购买到了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材料。

需要把患者转送至50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进行手术。当地交警队随即派出两辆警车为急救车开路。20分钟后,患者被推上手术台,张鸿祺亲自主刀,医疗队中麻醉师等队员密切配合,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我回看当时的照片,把患者送去医院的刹那,当地医生都竖起了大拇指。”张鸿祺说。

半年时间,援特医疗队在当地共完成546例手术,诊疗916人次患者,举办67次讲座授课,并创下众多“第一例”纪录:完成特国历史上的第一例复杂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第一例全脑血管造影术、第一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等。

“我们来之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人民从未深入接触过中国人。临别之际,很多人都同我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张鸿祺回忆,2019年再度踏上特国回访时,他依然能听到当地居民在谈论张医生和中国医疗队的故事。“这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不仅代表中国医生,更代表着中国形象。”

援外医疗的故事还在续写

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介绍,本市自1968年起向位于西非的几内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至今已有55年时光。目前,本市已累计向12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援外医疗队共54批(其中几内亚29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4批,布基纳法索10批,瓦努阿图1批,利比亚3批,南斯拉夫1批,斯里兰卡1批、科威特1批、赞比亚1批、斐济1批、巴布亚新几内亚1批、联合国1批),总计1021人次。未来,本市不会停下脚步,仍将继续向有需要的兄弟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 非洲_社会 中国医疗队

[ 相关文章 ]

[ 相关新闻 ]